能否想象,有一天田地里按時按天的農活兒現在只需幾分鐘幾秒鐘?餐桌上的米飯都是電腦遙控種出來的?6日,在長春農博園3號智慧農業展廳里,鹽堿地改良的智能灌溉、聯動5G的農業數字平臺、數字模型化的種植技術……這些數字化和智慧化的應用正注入現代農業,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型養料,讓土地肥沃可持續的同時,更讓農民知天懂地,解決“卡脖子”的農業難題,像專家一樣完成種植,把鄉村振興下的數字農業落到農田。
數字信息為農業“懸絲診脈”
“今年有沒有蟲害?地里是旱是澇?旱有多旱,澇有多澇?”這些農民關心的事,在精農云智慧農業云平臺系統里,只需要指尖輕點,在幾秒鐘內就能知道。“這是平臺最新的多光譜技術,農民可以足不出戶獲得作物病蟲害預測,完成土地測產,面積測量精度誤差達到厘米級別。”展區負責人葛艷俊介紹,這套系統連接長光衛星,通過操控無人機繞農作物飛行一周后,就能將獲取的數據導入軟件,收到“處方圖”。
打開平臺病蟲害庫選項,圖中大安市海坨鄉的作物長勢情況清晰明辨,是黑土還是鹽堿、是水稻還是玉米、是蟲害還是葉面病……不健康的作物都用坐標準確標注,同時給出了如何治療的精準處方。
“光譜被通俗地理解為色彩,處于不同狀態的農作物具有不同的光譜信息。一直以來,農民種地都是憑經驗查看作物顏色來判斷長勢,要花上幾小時甚至幾天。光譜相機只花費幾秒鐘拍照,就可以通過農作物的光譜,快速、精準判斷其長勢、受病蟲害等情況。”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張軍強說。
“物聯網+”模式解人工難題
“鹽堿地不改良,輕一點是水稻減產,嚴重的話在春耕時燒苗,一年就沒有收成了。”農安縣黃魚圈農民潘太剛說。與潘太剛一樣,治理鹽堿地一直是很多農民種地的難題,而換水更是改良鹽堿地的“死扣”。在展區里,一款曾將近8萬畝鹽堿地成功“解扣”的智能灌溉設施再次展出,它可取代人力,實現千里控水。
“過去常見的鹽堿地改良排水使用的是水泥或硬塑料管道,每次水位高低需要親自到現場測量,再計算開多大、多久閥門,而且每個閥門每次排水、換水都需要40人左右,轉動30圈左右閥門才移動1厘米。”藍鯨云智能灌溉公司負責人劉景泉告訴記者,現在管道升級使用了不容易老化的玻璃纖維,通過物聯網設備就能獲取水位高低信息,超過預設水位系統會自動開閥門換水,可以精確到毫米,在時間和人力上可提效幾十倍。
同樣,無論是榆樹市北溝村郭老舅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的智能溫室,還是農安縣陳家店村的無人農場,“物聯網+”的模式已經深入人心、進入田地,也呼應了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(2018-2022)》中提出的:大力發展數字農業,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和“互聯網+”現代農業行動,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。